2008年8月19日,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退赛。本报记者 李艳
2008年8月12日,中国国家男子体操队获得北京奥运会冠军。选手陈一冰、黄旭、李霄鹏、肖勤、杨威、邹凯庆祝夺冠。形象中国
北京奥运会开幕式。本报记者 李艳
“北京奥运会已经12岁了,这是对2008年的答案。” 2020年8月8日,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布这条微博,受到大量网友关注。令人兴奋的“燕窝之夏”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被誉为21世纪标志性体育赛事之一。 “欢迎来到北京”——中国向世界敞开心扉,奉献了一届“无与伦比的奥运会”,在奥林匹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百年梦想,奏响华彩乐章
2001年7月13日,莫斯科,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,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拉奇打开手中的信封,上面写着“北京”。中国奥博会现场,万里外的神州大地上,顿时一片欢腾。
1908年,《天津青年》杂志发表《奥林匹克三问》,其中提到“中国何时才能自己举办奥运会”。然而,在积贫积弱、内忧外患的时代,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奥运奥运只是遥不可及。
全运会繁荣,体育事业蓬勃发展。 1949年新中国成立,中国运动员开始以崭新的面貌登上赛场; 1978年,改革开放开启,为体育打开了新天地; 1979年,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。随后,体育领域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。埋藏在历史记忆深处的奥运种子又开始发芽。
开启中国万奥运会。 1991年12月4日,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主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,仅以两票落败。
1999年,北京再次站在参议院的起跑线上。此时的中国,所有的心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。北京奥神委员会的两个房间里,堆满了来自祖国各地的礼物。
在莫斯科,北京奥运会代表团成员、两届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凌参加了最后的发言。 “这是国家之间实力的综合竞争,中国最终脱颖而出,证明了祖国的力量。”他认为,北京紧缩的成功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,在进步道路上奏响了华彩运动。
“世界给中国机会,中国回报世界惊喜。”百年梦想成真,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办好奥运会,中国有信心、更有实力
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藏有一本“红盒北京蓝皮书”。 2001年1月17日,厚厚的《申请报告》被提交给国际奥委会。中国秉承“绿色奥运、科技奥运、人文奥运”理念,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活力。
七年的水果整理方式。
2002年7月13日,《北京奥运会方案》正式发布。未来几年,奥运场馆崛起,城市全面升级,公共交通联网。更宜居的北京。
市民感受到北京的变化,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奥运备战工作中。从大街小巷的奥运海报到抢购的奥运门票,处处可见浓浓的奥运氛围。数万名奥运建设者日复一日奋战,150万志愿者陆续奔赴工作岗位。
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,从“鸟巢”到整个城市,到处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欢呼声:“奥运加油!中国加油!北京加油!”
绵延百余年的现代奥运史书,定格了美丽的“鸟巢之夜”:29个烟花“足迹”掠过,2008人放声歌唱,国画卷缓缓蔓延……“现代化用手段展现” “向世界展示古老的中华文明。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这样解释道。当奥林匹克圣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点燃时,北京奥运会注定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的经典。
“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”,这是中华民族的真心。迎接奥运会,这座和平、友谊、进步的桥梁,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向世界。
奥运舞台展现开放自信的中国
有外媒形容,2008年8月可能是人类历史以来最狂欢的一年。赛场上,世界纪录不断刷新,牙买加“飞人”博尔特冲刺,美国“飞鱼”菲尔普斯夺得八金……精华
观众们为运动员们的出色表现鼓掌叫好,也为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所感动。当患有白血病的达奇在公开水域获得10公里游泳金牌时。当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在领奖台上举起死去妻子的照片时,他的信念和真情给了北京奥运会永不褪色。
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登上金牌榜榜首,但中国人不再只讨论成败英雄。射手杜丽未能夺得奥运会首金,观众高呼“杜丽别哭”;东道主中国男篮对阵美国男篮,双方收获了同样热烈的掌声……
北京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球员的主场。先进的体育设施、舒适的奥运村、微笑的志愿者、东道主的热情让一万多名运动员归来。田径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结束后,30余名选手集体向观众致谢,成就了奥运历史上难忘的一幕。
世界渴望了解中国,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据媒体报道和参观者的口述,一个快速发展、开放自信的现代化中国正展现在世界面前。正如外媒记者所说,中国人民幸福地生活着,自豪地面对世界。
在为期16天的比赛中,全球超过40亿观众欣赏了精彩的体育赛事。看到北京的微笑,他们逐渐明白了中国文化中“和”的含义。东西方文明正在融合,国家和地区坦诚相通。这次和平盛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。
中国正在与奥运合作,奥运理念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播。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起点,中国不断从奥运参与者、实践者向推动者、引领者迈进。
2008年8月24日晚,奥运圣火缓缓熄灭。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。 “这真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!”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杰给予了由衷的赞扬。
一个世纪前的问号终于有了完整的答案。史书的辉煌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。 (共产党网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aoyoumj.com/html/tiyuwenda/72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