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贤耀
大理市白族村寨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,其中洞经古乐是一种内涵丰富、格调高雅、充满唐宋古风的千年古乐,以及具有独特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、舞蹈、民间音乐。其中著名的有色彩缤纷的白族服饰、白族扎染、白族民居画、白族刺绣等民间技艺,形式多样、内涵丰富的洞经古乐、大本曲、白调、白龙舞、还有白族舞狮。 、白族插秧会和田家乐、白族霸王鞭、八角鼓等民间艺术等,它们就像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画,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白族人民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。现仅选其中几例作一简单介绍。
洞经古乐 洞经古乐是一种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中国古代民间音乐。因多根据道教经典《文昌大洞经》演唱,故称洞经古乐。大理是云南洞经古乐的发源地。始于唐宋,形成于元末明初。它是大理古白族先民广泛吸收道教、儒教、佛教等宗教文化创造的一种娱乐和乐趣。音乐文化以育人为目的。古胜村《古胜行如会碑记》记载“学乐是为了修性,学礼是为了陶冶情操,恢复人心,恢复古风”。
《大理洞经》中的白族古乐古朴、典雅、庄严、崇高。演奏时具有道教音乐的飘逸、宫廷音乐的飘逸、江南丝竹的柔美、儒乐的浓郁、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。它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。音乐的“活化石”。
洞经古乐在大理白族村寨中广泛流传。据统计,目前全市有100多个洞井古乐队。这些古老乐队大多历史悠久,表演风格保存完好且独特。
大本曲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古老民间艺术,主要流传于洱海一带。它因一个人唱多个角色来诠释一个长故事而得名。白族大本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“三调、九板、十八调”的声乐体系。三调是指南调、北调、海东调三派;九板是指有固定曲名的九种曲牌;柴曲是穿插在各曲之间的小调。近现代,这三种流派的代表艺术家是杨瀚、黑星和李铭章。大本曲广泛流传于大理市白族村寨。男女老少都爱听、爱唱。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,常常邀请周边地区的大本曲艺人到村里唱歌。是白族祭祀、娱乐和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主要娱乐活动。
大本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最成熟的少数民族音乐流派。 2020年,它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白族舞龙 白族舞龙又称龙灯,白族人称之为“舞龙”。大理河流湖泊遍布,历史上曾深受洪水影响。人们常常把抗洪的希望寄托在龙身上。因此,白族人民喜爱龙,视龙为吉祥、幸福、美好的象征。春节期间,正月初一至十五,洱海沿岸的村庄都会放龙灯。
大理白族村寨的龙灯队通常在每年的春节和主要节日期间组织活动。龙分为小黄龙、大黑龙等,一般有十三节,代表一年的十三个月(包括闰月)。那时,天色暗下来,村里的耍龙队就会聚集在主庙前或大绿树下。随着三声隆隆的礼炮,欢快的锣鼓唢呐声骤然响起。在热烈的音乐声中,舞龙开始了。整条巨龙在龙珠的引导下灵活的扭动起来,仿佛冲天而起,十分壮观。舞龙队后面有狮、虎、猴、鹤、渔夫、樵夫、农夫、读书人,赵匡胤送妹妹、歌花柳、霸王鞭队等。他们边走边表演,场面十分热闹。
白族插秧会暨田家乐 每年农历五月,是大理的插秧季节。这时,大理各村寨都会举办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独特有趣的娱乐活动。不仅促进了忙碌的农耕季节的结束,让忙碌的插秧工作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节日气氛。这就是“插秧晚会”。
插秧会是由数十户家庭或村民小组自愿组织,通过交换工人进行集体插秧,并选拔一位既懂农事又会唱歌的男子作为“插秧官”,白语称“子谷”。 ”。他的职责是检查工作,提供技术指导,并在田头组织临时性的娱乐活动。每个临时插秧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志——插秧旗。从插秧那天起——秧门打开了,田头竖起了秧旗,阳岗旗下有一支三至四人组成的小乐队,演奏着《朝阳调》、《龙上田》等唢呐音乐,有时还有一些白族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插秧,一边插秧一边互相比赛、唱着山歌,一时间大理坝子的唢呐声高亢起来。民歌相应,白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智慧,把繁重的劳动变成了热情的欢乐。
插秧结束后,即插秧门关闭后,就要举行“田家乐”娱乐活动。活动期间,人们装扮成渔民、樵夫、农民、读书人等,吹唢呐、挥舞鞭子、扛插秧旗、“插秧官”骑马到村里表演。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诗云在《插秧》诗中写道:“插秧后,田头摘下,浊醪更闻辛劳味。喝醉了,洗脚回家,竞唱田家的踢踏歌。”这是事实的真实再现。 《天家乐》的幸福场景。
白族霸王鞭、八角鼓 霸王鞭、八角鼓是白族人民最古老、最普遍、最广泛的传统舞蹈。女性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,都可以表演几组。白族集体娱乐活动中,有打霸王鞭、打八角鼓的活动。白族常用的情侣舞有霸王鞭、八角鼓、双飞燕、帕子舞等,有“开四门”、“二龙抢宝”、“一街”、“斗四脚”、“五斗”等。 《梅花》、《金鸡斗》、《背舞》。 “背心”、“心对心”、“勾足”等,舞蹈时男女交替、旋转跳舞、摇摆全身,边走边舞。舞者从脚部、脚内侧、小腿、大腿、臀部、腰部、胸部、手臂、肩膀,到头部,从地面到头顶上方,舞蹈动作起伏,节奏快,气氛热烈。
白族建筑绘画艺术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白族民间民居建筑文化中,绘画艺术独具特色,丰富多彩。白族建筑绘画是受“如意彩”、“苏式彩”、“点金彩”等汉式建筑绘画的影响,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它具有强烈的寄托思想和与建筑相适应的特征。白族彩画有单色和多色两种。技法有平面绘画和泥塑。将浮雕泥塑与平面彩画相结合,是白族建筑彩画的一大特色。白族民居的绘画主要集中在门、照壁、山墙等部位。
白族民居的大门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入口,也是建筑群的第一建筑形象。白族人认为“大门不仅是房子的脸面,也是主人的脸面”。白族十分重视城门的建造和彩绘,城门上的绘画多采用五种颜色。
影壁是白族建筑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。北方称“影壁”或“影壁”。它是一种受风水影响的建筑形式。白族民居建筑中,强调照壁与其他建筑的结合关系以及建筑的景观效果。
照壁的装饰和绘画有两种:一种是建造照壁时用不同的材料对比原有的色彩,称为“清水照壁”。这种影壁的特点是典雅、端庄、古朴、大方;另一种是用不同的材料来对比原来的颜色。彩画被称为“五彩照壁”。此类照壁的特点是色彩绚丽、富丽堂皇。
在影壁的外部,墙上常写有代表主人姓氏的姓氏。何家写的是“水部家音”,张家写的是“百人家传”,杨家写的是“纯真传家宝”,赵家写的是“天真的家庭传统”。 “沁河家风”,董氏书写“南诏载府”,王姓书写“三槐纪地”等等。屏风上的铭文反映了该家族的县境身份及其家风和教养,是白族家庭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墙面装饰主要在两侧山墙和后檐墙上。六角砖常用来镶嵌图案,称为“龟背棉”。山墙顶上雕刻或描绘吉祥图案。 2008年,白族建筑绘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白族服饰是大理村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白族是白种人种。身穿白色或蓝色包头,内穿白色双排扣上衣,下穿黑领夹克,下穿阔腿裤。这是白族男子的传统服装。青年女子服装主要有发髻、上衣、领子、围裙、裤子等。上衣多为白色、嫩黄色、湖蓝色或浅绿色,毛色为黑色或红色领毛。右结挂“三须”、“五须”银饰。腰间系着刺绣或深色短围裙,下身为蓝色。或者白裤子。从具体服装来看,有的人上下身相同,色调相同;有的人衣服、上衣、裤子、围裙都是同一种颜色,在多种色块的对比中寻求和谐。包头、围裙是白族女装的亮点之一。它们不仅造型优美、装饰华丽,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和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。
白族妇女各个年龄段都系围裙。女生喜欢将腰部遮住膝盖以上,这样不仅展现了女生的青春活力,也凸显了女性的身材;中年妇女的腰部稍长,颜色由暖色变为冷色,图案由复杂变为简单。 ;老年女性的腰围较长,一直延伸到小腿,而且大多是黑色或蓝色。
白族服饰不仅是适应白族生产、劳动、生活、文化、气候特点的产物,也是美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培育白族审美观念的结果。
白族扎染古称焦瓦儿。它是大理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,历史悠久。扎染以白色棉布为原料。用印有图案的白布,用针线将图案沿着图案进行扎、捏、绣、扎、串等。将图案缝在一起,然后多次浸入染料溶液中。每染色一次,颜色加深一层,直至达到所需的色光,然后取出布进行漂洗。干燥并去除缝合线后,图案就会显现出来。
传统的扎染面料是蓝底白花,蓝中带绿。洗得越多,就越新鲜。简洁大方,简约清新。扎染布的图案、图案形式多样,多以喜庆吉祥为题材。以周城白族扎染技艺为代表的白族扎染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aoyoumj.com/html/tiyuwenda/7271.html